close

改編自德國電影「死亡實驗」的美國電影「叛獄風雲」(The Experiment)10/1台灣就要上映了,

(導演還是影集越獄風雲那位,太幽默了XD),弄不到德國版本的,來個美國版的預告吧~

 




1971年,美國著名的心裡學家菲力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在史丹佛大學,

設計了著名的「史坦福監獄實驗」

實驗方法是隨意指派24名師範學院學生,

在位於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內的模擬監獄內充當「囚犯」和「看守」(另有3名大學生作為候補,但沒有參加實驗)。

結果發現,這些學生很快就進入所扮演的角色,

「看守」顯示出虐待狂病態人格,而「囚犯」顯示出極端被動和沮喪。

(即便他們原本的身份根本就是"學生"啊)

囚犯和看守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過了預設的界限,通向危險和造成心理傷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評價為顯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

而許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創傷,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

這個實驗最終因為日益泛濫的反社會行為,使得津巴多受到警告,提前終止了整個實驗。

因為這個實驗脫軌的速度和程度遠超於實驗設計者的預估,

實驗被迫終止,所以來看另一個實驗。

 

另一個常與這個心理實驗拿來比較的,則是「米爾格倫實驗」(又稱又稱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

實驗內容非~常有趣!

首先,找來不知情的自願者作為"測試者"(在此稱老師,並提供參與的酬勞),

實驗人員偽裝成"受測者"(在此稱學生,老師們並不知道學生們真正的身份),

並由一位實驗人員作為"監督者",目的是要監督這些「老師們」能順利將實驗進行下去。

實驗進行方式是,

「老師」(下圖T)被給予一具據稱從45伏特起跳的電擊控制器,控制器連結至一具發電機,並被告知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學生」(下圖L)受到電擊。

「老師」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單字,而「老師」的任務便是教導隔壁的「學生」。

接著,老師會逐一朗讀這些單字配對給學生聽,朗讀完畢後老師會開始考試,

每個單字配對會唸出四個單字選項讓學生作答,學生會按下按鈕以指出正確答案。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會繼續測驗其他單字。如果學生答錯了,老師會對學生施以電擊,

每逢作答錯誤,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

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老師跟學生會隔著一道牆,無法直接看見對方。

米爾格倫實驗圖示 

 

即使參與者相信電擊器真的會因為自己的操作產生電擊,

然而,事實卻是偽裝成學生的實驗人員,在另一個房間播放事先錄好的錄音檔,

設定好的反應如下:

電壓「學生」的反應
75 V 嘟囔
120 V 痛叫
150 V 說,他想退出試驗
200 V 大叫:「血管裡的血都凍住了。」
300 V 拒絕回答問題
超過 330 V 靜默

 

當老師們想終止實驗時,監督者(上圖E)則會以下順序這樣子回覆他:

1.請繼續。

2.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

3.你繼續進行是必要的。

4.你沒有選擇,你必須繼續。

若這個程序走完(就是這四句話監督者都用到了),受試者(老師)仍堅持終止實驗並退回酬庸,

則監督者將會同意終止實驗。

 

-------這是分隔線這是分隔線這是分隔線這是分隔線----------

 

好了,如果以上無敵長的實驗內容看懂了,來猜猜看,實驗結果是什麼!

在進行實驗之前,米爾格倫曾對他的心理學家同事們做了預測實驗結果的測驗,

他們全都認為只有少數幾個人,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會狠下心來繼續懲罰直到最大伏特數。

(畢竟已經聽到學生們大吼大叫要求終止實驗了啊!我說!)

這個預測對我而言聽起來很合理,但是實際米爾格實驗完成的結果是...

第一次實驗中,

百分之65(40人中超過27人)的參與者都達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儘管他們都表現出不太舒服。

每個人都在伏特數到達某種程度時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一些人甚至說他們想退回實驗的報酬。

但是沒有參與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注意那份表格,那已經是倒數第二倒防線)

 

之後,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州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的Thomas Blass博士,

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得出了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結果,

他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一定比率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最大)的伏特數,約在61%至66%之間。

 

如果覺得這樣的比例很可怕,還沒完!

對於實驗結束時的情況所知不多,依據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回想,

當時那些沒有達到最高伏特數的參與者卻也都沒有堅持這項實驗本身應該結束,

也沒有至隔壁房間探視「學生」,離開時也都沒有詢問實驗人員的同意。

懂了嗎?意思是,即便部分的人最終能堅持終止實驗,

之後卻沒有做出探視或更進一步的反應,

甚至去阻止其他正在進行的、一模一樣的實驗。

  

敘述到這不得不說心理學很促咪啊~

之後米爾格倫也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

「我在耶魯大學設計了這個實驗便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而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參與者所聽到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參與者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補充:最初米爾格倫設計這個實驗,其實是為了釐清,

「千百萬名參與了猶太人大屠殺的納粹追隨者,有沒有可能只是單純的服從了上級的命令?」

  

--------以下是我的感想以下是我的感想以下是我的感想以下是我的感想-------

  

會忽然想要轉述以上的兩個實驗內容和結果,(資料蒐集自維基百科)

其實是因為我剛好看到一部中文譯名叫「死亡實驗」的電影,(德國片來著)

這部電影就是改編自「史丹福監獄實驗」,

劇情將實驗中原先的學生角色,改變成集合了各樣階級、年紀的受試者,

一開始這群來自四面八方的人,還說說笑笑,輕鬆自在的,

但不過一、兩天的時間,

獄卒便因為擁有權力的快感,開始自詡為上位者,

再過沒多久,獄卒開始凌虐、羞辱喬扮成囚犯的受試者,

這樣一連串的欺凌和衝突,

使得整個實驗最後失控,並有獄卒、囚犯在實驗中喪生。

好吧~即便有影評說認為「編導為了噱頭過度渲染文本的奇觀爭議性,而缺乏對於角色的失控行為模式背後的深層動機研究;

研究人員(在上位者)與受測者(在下位者)的曖昧關係也很可惜地被簡化為一邊只想得到研究結論、一邊只想拿到酬金,

讓本片在娛樂之餘少了《鋼琴教師》等優質心理驚悚劇的餘韻不絕。」

(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35189963/20040205192254/

以上如果就以觀影角度來說,我很同意,

偏偏,可怕就在當我找尋更多「史丹佛監獄實驗」相關內容後發現,

如果當初「史丹佛監獄實驗」真的持續進行下去,

會不會其實電影設定的劇情結果也不是這麼...噱頭?

 

看完這部電影其實還滿衝擊的,

首先我想的是,電影裡的人,又或者是史丹佛監獄實驗裡的人,

在受試之前都還是過著自己的生活、清楚自己身份,

然而當實驗人員賦予你一個身份後,在模擬的環境裡,

明知是"實驗",卻還是會越來越投入這樣的「角色扮演」,

聽起來很不合理,但是想想..

到底生活中有多少角色是別人要求我詮釋的?

又,當你身邊其他的角色照著他的"劇本"演的時候,我又能堅持多久?

堅持自己不該在這個角色裡。

我想,以前聽職員私底下戲稱主管「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在這個實驗裡有更具體也更黑暗的詮釋。

 

而且,權力使人腐壞這句話,究竟只來自於得到權力者的本身,還是服從權力者也該負點責任?

米爾格倫的「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這句話,

我認為點明了一個很清楚的狀態,

就是人類就算看起來再怎麼進化,好像也是依循著最基本、最原始的生物群體模式在運作,

所以,「我們真的比猴子進化了嗎?」,還是進化的除了能製造生活上的更多便利,只有互相吞噬的強度和速度?

其實依照最本能的群體模式在運作是好是壞我不知道,

但是就像米爾格在<<服從的危險一書>>中說的:

「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便是,我們在實驗室裡所製造的使人服從權力的環境,與我們所痛責的納粹時代之間有怎麼樣的關聯」

不要覺得納粹時代離我們很遙遠,並且我們不是歪果仍,

可怕的是,你、或我,與那些我們口中的加害者的關連是什麼?

可怕的是,獄卒和囚犯互換位子,結局還是不變!

人類,有時候在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無知又執著的很可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xar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